善和村
文化传承

朱德在善和捡田螺的历史渊源

这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,朱德毕竟是开国元老,中规中矩的阐述会很沉闷,不妨来一段欢快而进取的曲子,再用轻松愉快的口吻延续这段故事。


2015年清明回家扫墓,闲来之时,架着相机到处走走拍拍,那天下午上山拍照时,身后尾随一大叔杠着蛇皮袋蹒跚而来。大叔在半山腰上的一处鱼塘停下了脚步,随后从蛇皮袋子里掏出一堆堆的草撒向鱼塘,我依稀可以看见草鱼潜在水里游向草堆的影子,就像家鸡一样,听到主人喂食的呼唤,飞一般的集结扎堆。


大叔一边撒草一边操着浓郁的家乡口音:呢嗱咯相机帕唏嘀(看不明白听不懂吧,意思是:你拿着相机在拍什么),话匣子打开后,就开始双方会晤交流(太官方了),最后,我们是坐在半山腰上的泥砖青瓦小屋前,听他畅谈起善和村的历史渊源。

善和村

一九三三年嗯哇,朱德跟康克清特亚丰过勒善和,当时嘎国民党特湖坪咯边,怕有磨拆,朱德一勒善和就把趄湖坪哏咯亥桥炸卯泥,咯时嘎,讶陔经常有突突咯枪炮声。(1933年5月,朱德和康克清从永丰过来善和,当时国民党在对面的湖坪村,拍有摩擦,朱德一来善和就把去湖坪的那座大桥给炸了,那时候,晚上经常会听到双方开枪放炮的声音。)听着浓厚的家乡口音,加上那个激情年代的战争故事,我立马就像打鸡血似的精神亢奋。


那个年代,地主土豪没那么猖獗,家家户户有地种,对未来有所期望。朱德带着大部队跑来善和村修整,恰巧赶上农忙时期,士兵上山砍柴也就成了家常便饭。在深山遇到老虎狼群也是常有的事,隔三岔五的吃野味,整个部队的精神面貌很快就恢复了元气。而最为经典的佳话,恰是朱德和村民一起下田捡田螺挖泥鳅的故事。


后来,我上网查阅相关资料,惊喜的发现「朱德捡田螺」的文献,故事的起源就是善和村安下(百度百科:善和村朱德故居),这一刻,为自己是善和村居民而感到骄傲。


康克清(朱德夫人)吉安人,朱德离开善和以后,康夫人经常会回来看望乡亲,当时的善和村属于吉安市永丰县管辖的镇(以前叫善和镇,下辖中村村、贺立村等村庄)。根据这段历史,推测这是吉安对善和村难以弃舍的情缘,现在依然有吉安、永丰直达善和村的客车,每天两趟,这也是我为何回家习惯到吉安火车站,而不去抚州高铁下车的缘故。

善和村

相谈甚欢,大叔带着我下山,坐在他摩托车的后座一起去朱德在善和安下的老宅,再去中村观摩原来老地主的老宅,好不热情的说。这里的村民依然很淳朴,也特别热情,大叔还主动提议带我去另外几个大队,参观拍摄红军遗留下来的红色建筑。


到贺立村时,特别领我去一位老红军家里坐,老人家见到我们,盛情地端着酒迎上来。闲聊之际,我环顾了四周,墙上挂着老伴和儿子的照片(老伴已去世好些年,儿子在抗战时期牺牲),简单的灶具与餐桌紧密相连,依稀想起童年在老宅,一家人点着蜡烛围着小方桌吃饭的情景,心里不禁一阵心酸。


老红军现在独身一人过得很清贫,而他的热忱感染了我,也许是许久没人到访的缘故,临走之时,老人家一直目送着我们离开他的视线。

善和村
善和村红色农耕文化旅游区

善和村

  • 观看视频请移步以下平台,全平台搜索:善和村
  • 抖音、快手、美拍、微视、微博、小红书、BliBli、QQ空间、优酷、爱奇艺、腾讯视频、搜狐视频、企鹅号、头条号、微信公众号、微信视频号。

  • 人文 Human Culture
  • 文旅 Culture Tourism
  • 文娱 Culture Recreation
  • 文创 Cultural Creativit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