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和村
文化传承

千古第一村 古今中外闻名遐迩

流坑古村位于江西乐安县西南部赣江支流的乌江之畔, 距县城37公里,村落面积3.61平方公里。现有近1200多户,6000多人,主要为董氏聚族而居。这是一个历经千年沧桑岁月,有着辉煌历史的大村庄。


流坑董氏的远祖上溯至西汉大儒董仲舒,近祖联至唐德宗时的宰相董晋。唐末因避战乱,董晋裔孙董清然迁居于临川扩源(今江西宜黄县境内),至五代南唐昇元年间(937—942年),董清然曾孙董合自扩源迁居于流坑。当时流坑尚归吉州庐陵县所辖,自南宋绍兴十九年(1149年)乐安建县后,流坑村始属抚州乐安县管辖。


流坑村远观青山拱挹,近傍清澈的恩江上游之水乌江,河水沿村东再转而西流,与村内龙湖之水相通。古村周边江岸古木参天,秀竹摇翠,形成山环水绕之佳境。流坑村落主体基本保存了明嘉靖、万历年间规整的格局,以“七竖一横”的大巷道为框架,其间以众多小巷相连通,在主要巷道的头尾均建置望楼,早启晚闭,以加强防御。七条竖巷直对江岸,与码头相呼应,便于引河风入村,确保空气清新。村中排水系统完备,纳天然水与生活用水入龙湖,再引入村外的乌江,天然排污。在主体布局之外,依照地形物貌建祠堂,筑庙宇,修街道,立阁楼,树牌坊,围村墙,植树林,使流坑俨如一方城池。其规划的科学性,为当代建筑专家所赞叹。

善和村

董氏依赖这方水土精心耕作,同时大兴教育,促成子弟走读书——科举——仕宦之路,宋代达到了极其辉煌的科宦鼎盛时期,名显四方。元代,因屡遭兵祸而衰微。明代,董氏又以科宦复兴和宗族管理的完备有力而显赫,一批族人还成为身体力行的江右王门学者。进入清代虽举业不振,然商业经济发达,尤其是木竹商贸的发展显现另一番兴盛景象。清末和民国时期,流坑逐渐衰败。


自宋至清,全村共有进士34人,举人近100人,并曾有文武两状元、一门同年五进士、父子六人联科、兄弟七人同举等盛事。上至宰相、尚书,下至知县、教谕的官职人员达100多人,获得功名者300多人。在教育、理学、文学、艺术、医学、经商等方面也人才辈出,并与外界名流有广泛的交往。


全村现有明清古建筑260处,且类型较全,主要有住宅、祠堂、书院、戏台、商店、牌坊、楼阁、庙宇等。流坑古建筑体量庞大,布局井然,青砖灰瓦,昂墙翘宇。村中长街深巷,纵横交错;雕塑绘画,琳琅满目;匾额楹联,举目可见;文献古物,众彩纷呈;风俗民情,积厚流远,处处显示出流坑董氏的辉煌历史和厚重文化。

善和村
善和村红色农耕文化旅游区

善和村

  • 观看视频请移步以下平台,全平台搜索:善和村
  • 抖音、快手、美拍、微视、微博、小红书、BliBli、QQ空间、优酷、爱奇艺、腾讯视频、搜狐视频、企鹅号、头条号、微信公众号、微信视频号。

  • 人文 Human Culture
  • 文旅 Culture Tourism
  • 文娱 Culture Recreation
  • 文创 Cultural Creativity